编者按
1948年,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前身中原大学,由时任中共中央中原局第一书记的邓小平同志一手创立。《希贤记》即取自邓小平曾用名“邓希贤”,旨在通过记录优秀学生的成长轨迹、专业感悟,以供高中同学、在校大学生了解和学习。本期推送《希贤记》第十八篇。
●个人简介
张紫馨,中共党员,高中毕业于山西省晋城市第一中学,现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6级本科生,任班级就业委员,辅修商务英语双学位。曾获得国家奖学金、校一等优秀学生奖学金、省翻译大赛二等奖等荣誉;在校期间主持和参与两项大创项目,多次参加寒暑假社会实践和“博文杯”项目,获得“优秀成果奖”和“先进个人”称号;在“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荣获省级一等奖,受邀参加北京大学国家发展青年论坛。专业成绩与综合排名均为专业第一,绩点3.93/4.0,保送至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前言
从至暗到曙光,从冰冻到复苏,大城重启,云开月明。正值春暖花开的四月,格外期待与校园的久别重逢。从首义到南湖,从小萌新到毕业生,在这里我走过了一段人生中重要而美好的时光,也实现了许多一直以来的愿望。我很想将这里的故事与你分享,希望能给你带来一点点快乐或者力量。
回想刚刚迈入大学校园的时候,我第一次体验住校生活、第一次接触公共管理、第一次了解行管专业,从“蚊帐怎样挂”练起,从“管理的定义”学起。故事的开端大概是:一位“误入”行管专业的理科生,在公共管理学院这个温暖的大家庭中开始了跌跌撞撞的成长。不吝汗水挥洒,几度热泪滚烫,逐渐摸索到前进的方向,不断追逐着心中的光。
作为一枚平平无奇的“非天赋型”学子,作为一个阴差阳错来到行管专业的学生,我曾和你一样面临专业选择的疑惑,也和你一样经历了职业规划的迷茫,或许我的“奋斗史”可以给你带来一点慰藉和启示。当然,由于“幸存者偏差”的逻辑谬误,大学生活的真正模样等待你亲自探索,行管专业的神秘面纱欢迎你亲手揭开!
与行政管理的不期而遇
高考结束的那个夏天,我得知录取专业的第一件事,是打开百度搜索“行政管理学什么?”是的,我很庆幸考入心仪的学校,但由于专业调剂,我对即将学习的内容一无所知。将网络信息和道听途说稍加整理,我妄加推测出一个大胆的结论:行政管理和政治学差不多,理科生不适合。于是我心如死灰,开学之前就做好了给大家垫底的准备。然而,随着课程的开展,我逐渐感受到行管专业的魅力。它具有很强的综合性,经济、法律、管理的相关知识都有所涉及,老师曾开玩笑道:“你们学好了就是‘万事通’,学不好就是‘狗皮膏药’。”
作为以复合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专业,理科生和文科生在数学思维、文字表达上各有优势,并无绝对的适合与不适合。除了公共政策等专业课,社会保障、公共关系等课程也乐趣满满。小到“如何递名片”的公关礼仪,大到“房价居高不下”的背后原因,我们在潜移默化中走向成熟得体,并学会从专业视角解读社会问题。更为重要的是,我逐渐认识到公共管理在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博文明理、厚德济世的八字校训在我心里也有了更为深刻的含义。公共管理大家庭的温暖,来自师兄师姐的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来自老师的倾囊相授、亲切关怀,还来自于学院形成和传播的报国为民、服务社会的公共精神。
选择本科专业是个影响深远的决定,在十几岁的年纪受到眼界和信息的限制,大家普遍对专业没有深入了解,调剂到陌生的专业也并不意味着自己就不适合它。在填报志愿前,我们可以在院校官网查找培养方案、加入答疑群与该专业的前辈交流,积极寻找可靠的信息来源;而面对被调剂的结果,可以摒弃先入为主的排斥和恐惧,大学是一个全新的开始,不期而遇的专业也许有着妙不可言的精彩。另一方面,学校提供了调整专业的机会,熟悉相关政策十分关键。例如公共管理学院目前实施大类招生,经过三学期的充分了解后进行专业分流;入校时的国际班项目、第一学期结束时的转专业申请都是可选择的渠道。
有心栽花花必开
1.态度
对于课程的学习,我的座右铭只有简简单单的两个字:用心。经过高考的洗礼,大家的学习能力相差无几,对考试成绩影响更大的是学习态度。作为文科素养欠缺的理科生,我对待基础薄弱的课程格外用心,冒着被老师发现“脑袋空空如也”的风险,每节政治学课都坐在第一排。其他同学抢答各种历史事件的时候,我只能保持沉默和微笑,有种“快乐只属于他们”的落寞。但“一问三不知”的我依然坚持认真听讲和阅读课本,最终的考试并未涉及课堂之外的盲区,我拿到了九十分的成绩。而对待较为擅长的数学、经济学科目,我沿袭了高中那套预习复习、多记笔记、勤加练习的“笨办法”,连续多个学期保持专业第一的成绩。比起高中的筛选机制,大学考试在难度上相对“友善”,更多考验学习的用心程度,可谓“有心栽花花必开”。
2.目标
对于学习时间和内容的规划安排,我喜欢明确的目标导向。高中阶段的目标几乎整齐划一,而进入大学的自主学习,道路选择具有多样化的特点。根据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围绕就业目标的参加实习、围绕升学目标的精进学业,而不同方向的一致性是明确目标并为之努力。以我为例,在了解行政管理并产生专业认同感后,我在大一下学期萌生了“得寸进尺”的念头:我想保研,然后“躺一年”。作为升学的途径之一,保研适合“匀速长跑型”选手,需要三年的点滴积累和不懈坚持。围绕这一目标,我首先精读了本校推免政策,了解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的资格获取方式,从而设立自己的目标和计划,细分为“成绩”、“科研”、“比赛”等不同模块,随后的一切行动便围绕其进行。在我看来,保研之路如同一场淘汰赛制的游戏,每位玩家在开局之初都是“满血状态”,但随着时间的移动,慢慢就会自我淘汰。我们要做的便是熟悉游戏规则,“小心翼翼”地守护着自己的资格,沿途通过参加比赛和活动捕获加分奖励。获得目标院校录取的那一刻意味着“闯关成功”,耳边仿佛传来一首激昂震撼的BGM,实现目标后收获满满的成就感。
3.合作
学习可以是一项“集体活动”,良好的学习氛围具有催人奋进的作用。《学记》中有这样一句名言: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幸运地身处于学风浓厚的环境,每当看到校园里的步履匆匆、楼后草坪的书声琅琅、图书馆的座无虚席,我都能收获前进的力量。而班里同学们的积极进取更是给了我无穷的动力,为了能坐在教室的前排听讲,我们下课之后会一起奋力奔跑向下一个课堂;上课时的讨论和互动,大家总是积极踊跃地畅所欲言,闹出不少“名场面”、“神发言”的笑话,却也收获了知识、锻炼了胆量,形成了“拒绝佛系、敢为人先”的氛围。期末复习压力较大的时候,我会和同学分工整理重点、互相监督进度,晚上凑在一起讨论题目中的疑惑,形成“长期战略合作关系”。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和伙伴一起“约自习”、分享学习资料、交流学习方法,在培养深厚“革命友谊”的同时,也会遇见更好的自己。
热爱可抵岁月漫长
我眼中的大学生活是温暖而明媚的,是充实而精彩的。为了筹备新生舞蹈大赛的演出,我们班几乎全员上阵,路灯下的小操场常常是我们“滚地板”的身影;校运会接力赛上和大家精诚团结、齐心协力,是无数幸福的时刻之一;寝室参加了文化设计大赛,在“你比划我猜”环节默契惊人、荣获第一;而“挑战杯”入围省赛,我们在比赛现场拥有了三面隔板围起的小小展位,一边布置和展览自己的研究成果,一边被周围理工专业的有趣作品吸引……大一的暑假我第一次以成员的身份参加社会实践,围绕共享单车停放空间的问题进行了实地调研,走入交通局对队长进行了深度访谈;随后我主持和参加了校级、国家级大创项目,和队友甘苦与共的经历刻骨铭心;利用假期老师带领我们下乡调研7天,整理形成六万余字的访谈记录,新奇有趣之余满载收获而归。
我逐渐体会到,科研是一个辛苦却有趣的过程。它带给我心性的磨练与锻造,更使我意识到,探究知识的道路上虽曲径通幽,却别有洞天、引人入胜。我想,那些真正喜欢的人和事,都值得我们去坚持。而热爱可抵岁月漫长,不怕未知的前路,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
结语
结局还没写好,泪水却已启程。本科的生活即将结束,点滴美好永驻心中。正如文泰楼每晚播放的那首歌唱的:文澜的走廊、文泰的雕像,几度冬夏一直是你陪在我身旁……此刻温婉而清寂的校园,期盼与可爱的你们初遇或是重逢!最后,电影《无问西东》中的几句独白我非常喜欢,把它送给正在逐梦的师弟师妹们:愿你在被打击时记起你的珍贵,抵抗恶意;愿你在迷茫时坚信你的珍贵,爱你所爱,行你所行,听从你心,无问西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