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江永鑫)2025年8月,金融学院本科生乐学行远党支部在副院长吕勇斌教授的带领下,立足专业特色与红色基因,组建红色金融调研团(以下简称“调研团”),赴河南、湖北、浙江等地,深入开展以“红色金融赋能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社会实践。调研团深入田间地头、企业车间与政务一线,探寻红色金融的精神源流与时代实践,努力为金融服务乡村与区域发展注入青春智慧、提出方案。
一、赓续红色血脉:在历史传承中筑牢金融为民初心
红色金融是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党百年奋斗的历史见证。在河南新县,调研团走进鄂豫皖省苏维埃石印科旧址,透过一件件实物与史料,调研团深切体会到早期共产党人如何以金融实践服务工农生产、稳定经济民生。“真正触摸历史,才读懂‘金融为民’不是抽象概念,而是一代代金融人脚沾泥土、心系苍生的实干与担当。”一名队员在交流中感慨。在湖北通城县博物馆与浙江衙前农民运动纪念馆,调研团从革命文物与奋斗历程中,认识到坚持党的领导、坚守人民金融的本色,是金融工作必须牢牢把握的根本方向。这段历史寻根与文化淬炼,不仅强化了调研团的理论认知,更坚定了他们传承红色基因、践行金融报国的理想信念。
二、聚力服务实体:在务实笃行中破解产业发展难题
如何把红色金融精神转化为赋能振兴、服务发展的实际机制,是调研团的核心关切。在河南光山,调研团以油茶产业为样本,探索构建党建引领、信息整合与风险分担相结合的链式金融服务模式,推动金融“活水”精准滴灌农业全链条;在湖北通城麦市镇,调研团了解到当地农商行创新“301”数字贷款模式并定制专项助农方案,累计为11家豆制品企业提供信贷支持1226万元,有效破解小微主体融资难题;在浙江杭州,平安银行借助数智风控与供应链金融,精准赋能绍兴纺织、台州医药等特色产业,展现出金融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现实路径。“‘国之所需,吾之所向’——这一次调研让调研团真切体会到,金融人只有深入基层、紧扣时代命题,才能真正做到知行合一、服务大局。”一位队员在总结中谈到。实践表明,红色金融不仅是历史的传承,更是机制的创新、行动的自觉,必须在服务实体经济中彰显时代价值。
三、激发数字赋能:在创新实践中彰显金融服务时代担当
面对乡村振兴与经济转型的时代任务,数字金融已成为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的生动延续。调研团深入一线,真切体会到数字化对提升金融服务效能的革命性影响——从见证通城麦市农商行“三分钟申贷、零人工干预、一秒钟放款”的普惠实践,再到学习杭州钱塘区运用“企业画像”“赛马机制”实现产业基金精准投放,一个个案例生动表明:数字技术正让金融“普惠、精准、高效”的理念焕发新生。调研团认识到,金融强国建设不仅需要信念传承,更须具备与时俱进的数字能力。作为新时代金融学子,要主动拥抱数字浪潮,努力掌握金融科技本领,将红色金融精神融入数字化实践,在未来岗位中勇于创新、善于作为,真正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青年力量。
金融学院作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教育部第二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院(系)以及湖北省首家“红色金融教育基地”,始终坚持党建引领、德育为先,积极引导学子树立“金融向善、金融为民、金融报国”的崇高理想,系好中国金融人才“第一粒扣子”,努力培养服务好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高质量金融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