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举办第一期“教职工健心工作坊”

时间:2022-04-29浏览:230

   (通讯员 黄丽琼 尤军 余金聪 学生通讯员 彭锐)为进一步疏解教职工心理压力,加强对教职工的人文关怀,提高教职工沟通技能,优化沟通品质,改善师生关系和导学关系,428日下午,校工会、妇委会联合党委学生工作部和研究生院、党委研究生工作部,以线上直播的方式举办了第一期“教职工健心工作坊”。本次工作坊邀请中国农业大学心理素质教育中心主任、各大卫视常驻心理专家施钢作为主讲人,围绕“用高品质的沟通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主题为我校教职工授课。我校心理中心专职教师余金聪担任主持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干部、研究生导师等教职工观看了课程直播。

余金聪在开场致辞中隆重介绍了主讲人施钢主任,对施钢主任受邀主讲表示感谢。并指出,本次授课旨在进一步加强教职工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普及,提升教职工心理健康知识学习掌握和实践运用能力,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导学关系,充分发挥教职工主体在心理育人过程中的作用。

施钢主任以师生沟通现状中存在的“说的太多听的太少、以多取胜难、以理服人难、以势压人难”等现象为切入点,提出了“高校青年学生的心理特征是什么”“什么是有效的沟通”以及“如何用高品质的沟通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三个问题。

随后,施钢主任以详实的数据为基础,指出当代大学生在心理方面存在人格健全堪忧、自律意识较差、社会适应和人际交往呈现时代特点、情绪管理和抗压受挫能力较弱等特点,因此青年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更隐蔽、更复杂、更突出,且大多数高校研究生心理健康工作存在“先天发育不足”和“后天建设不够”的情况,成为高校心理健康工作的短板,因此优化师生关系和导学关系,发挥研究生导师在促进研究生身心健康、加强研究生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方面的立德树人作用成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课题。

基于对高校大学生在目标、自律、学习、情绪情感、适应、人际等方面心理特点的分析梳理,施钢主任形象生动地厘清了“讲话”和“沟通”的区别,指出“沟通”的应有之义是姿态的对等、身份差异的接纳以及心理优势者的让步,进而明确了高品质沟通的关键问题在于其目的是改善关系。施钢主任通过对Mehrabian法则中语言信息、非语言信息、语调在沟通中发挥的作用占比以及沟通环节中“听、说、问”三大基本要素重要性排序的解读,指出高质量沟通的艺术在于“先人后己”“先情后理”“先听后说”并遵循“事不过三、时不过三、话不过三”的“三个不过三”原则。

最后,施钢主任从学校、学院、学生三个层面总结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经验,并提出了“一二三四五”心理健康教育要诀,即提升安全意识这“一个意识”,早发现、早报告,区分轻重、缓急这“二个维度”,将家庭、师生、同学这“三个重要关系”作为研判风险的重要依据,使学生达到“劲、净、静、进”的“四J”平和心态和学习学业、思想语言、情绪情感、日常行为、人际关系“五正常”的良好状态,回答了如何做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问题。

老师们纷纷表示,此次授课内容充实、干货满满,主讲人专业权威、经验丰富,授课风格幽默风趣、通俗易懂,解答了老师们在与学生沟通问题上的困惑,对于提升沟通技巧、实现高品质沟通,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导学关系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余金聪在总结环节表示,施钢主任以数据为基础,从问题出发,就与学生沟通的态度、艺术、原则以及应当避开的误区等关键内容进行了精彩分享,这为老师们提升沟通技巧提供了新思路和新启示,也为我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示范例证和有益借鉴。

至此,我校第一期“教职工健心工作坊”圆满结束。举办“教职工健心工作坊”是我校加强教职工心理健康知识培训的重要举措,今后,学校将邀请更多专家进行更深入细致的指导和培训,为教职工提供多元化学习资源,促进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基本知识和技能培训全覆盖,构建全体教职员工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更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