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子风采】希贤记(二十):学长眼中的统计学,像一本高深的“内功秘籍”

时间:2020-05-11浏览:542

编者按

 1948年,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前身中原大学,由时任中共中央中原局第一书记的邓小平同志一手创立。《希贤记》即取自邓小平曾用名“邓希贤”,旨在通过记录优秀学生的成长轨迹、专业感悟,以供高中同学、在校大学生了解和学习。本期推送《希贤记》第二十篇。

学子简介

周子桐,高中毕业于四川省达州市第一中学,现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统计与数学学院统计学专业2017级本科生。从大一至今担任班长一职。在校期间获国家奖学金、人民一等奖学金、五四表彰“校级优秀学生干部”和“校级优秀共青团员”、年度表彰“校级社会实践之星”。多次主持学校社会实践项目,获得“校级优秀实践成果”和“校级先进个人”。主持第九届市场调查分析大赛,获得“校级三等奖”。主持博文杯百项实证创新项目获校级立项。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国家级普刊上发表了两篇论文。曾进入北京大学暑期学校主修《管理经济学》。本科期间曾在青桐资本远程实习。曾作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华为财经俱乐部成员,参与策划华为财务精英挑战赛(校内赛和区域赛)。同时,主持过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参加过多次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和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目前正在准备保研。

抛弃幻想,准备奋斗

阳春至,万物生,正是少年奋起时。

或许你正在处在老师口中所谓的“最后一次辛苦”的高考备战时光中,憧憬着结束疲累的高中生活,开启美好的大学时光;

或许你刚刚经过了高考的洗礼,已经成为了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小萌新,想着漫漫征程已结束,美好轻松的大学生活正向你走来......

但是,请抛弃幻想,准备奋斗。站在新的起跑线,如果觉得你的起跑线比别人远,那么下一秒,你要更加奋力地奔跑;如果觉得你的起跑线比别人近,那么下一秒你会面临无数的追赶者,你也要更加奋力地奔跑。谁是万人英?待时日证明。

 “误打误撞”,初入统计

作为一名理科生,本该是和其他大多数理科毕业生一样,报考理工类大学,而我偏偏属于那“少部分”理科生。因为我和我的家庭经历过2008年那场金融危机,我从那时便被金融世界的力量所吸引、折服,我想要去一探究竟,想在下一次抵抗危机时,投入我的一份力量。所以我从初中开始,就立志要进入财经类大学深造。高考后,我选择了到财经政法类大学学习理科,如愿进入了武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填写志愿时,我的前三个专业志愿都是金融或会计学类,在寻找我的第四个专业志愿时,我看到了统计学专业,约莫了解到统计学和数学相关,考虑到我的数学功底,于是我将统计学填到了第四个专业志愿。后来便是,我被通知录取到了统计学。

当初受限于当时的眼界和知识,同时也被身边亲朋的“统计不就是数数吗”、“财经学校学统计,是否专业”......”之类的话语影响,我认为统计学无非是教人统计数量、归纳数据,其实就是“数数”。所以我一度对我的专业感到困惑……

再识统计,思维筑基

但是在真正进入到统计学这个专业后,我对统计学的认识和理解在慢慢地改变。在这三年的学习期间,不少人在不同时期问过我什么是统计学、统计学能干什么,而我给出的答案每次都不一样。

现在我想这样给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或者即将步入中南大的小萌新们回答:统计学就像一本高深的内功秘籍,学起来可能感觉有些难以理解,但当你一遍遍吸纳这本内功精华后,你的“任督二脉”会被慢慢打通,在此基础上,见招拆招,无往不胜。统计学不是一门“死”的学科,统计学不是去一遍遍地机械记忆理论而达到“熟练背诵”的要求,而是教给你很多强大的工具,让你认识到,统计学的核心不是书本上的知识,而是在你的身心上栽培出的一种独属于你自己的统计学思维。统计人为何要学抽象晦涩的数学分析、高等代数、概率论和各种分布......?这是在为你自己的统计学思维筑基;统计人为何要学各种编程、各种序列、各种计量模型......?这是在给予你强大的利器。

从一个个数字中挖掘出目标信息、从样本推断未知的总体目标特征、根据仅有的数据预测未来......大数据时代来临,统计学正处在时代的风口上。同时,根据我与在理工类大学深造的同学的交流,我发现在财经类大学学习理科最大的不同是,不仅仅是让你掌握工具知识,更是让你的经济思维和时政分析能力在经管类课程的学习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一点,是理工类大学不能比拟的。

于内博文,于外济世

大学里面充满了自由,没有老师在学业上的时刻约束,没有父母在生活上的唠叨管教,可以选择参与各种比赛、学术项目、社团活动等等。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我运用自己所学,主持团队进行社会实践的经历。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我才第一次深入认识到社会的养老、医疗等痛点问题是多么棘手而又亟待解决,在象牙塔内所学的知识以及对这个社会的认知,远远不够。我所能够做的,就是在象牙塔内不断地向上攀登,再用自己的学识为社会民生的发展提供微薄但坚实的力量。

无志而不立,避世而无用。大二暑假,我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向北京大学提出了暑期学习的申请,我向往更高的学府,习得更多的知识,提升自己的眼界和思维。我仍记得我的申请通过时,我对此不敢相信的惊讶;我更记得在北大学习时,对经济学从头钻研的困惑到最后拨云见月的愉悦。北大开放包容的人文思想,也令我对“博文济世”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在课业最繁重的学期,当其他同学在一心专注于学业时,我同时加入了华为财经俱乐部、并成为了青桐资本的远程实习生。在一次次的活动策划和整理工作中,我安排事务的效率和抗压性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并且对一些棘手的问题也渐渐有了自己的见解和解决办法。积跬步,至千里。直到现在,我还受益于那时培养起的忍耐力和韧性。

适时调心态,云帆济沧海

在经历了高考的压力后,仍要正视大学里从各方面向自己奔涌而来的压力。不只是学业,实习、考证、比赛、社交等等都会带来复加的巨大压力,很多人都会因为无法正确化解压力而导致心态崩溃。大学作为校园和社会的衔接点,在大学的种种经历其实只是漫长征途中的一点考验,不能因为一时的压力而将焦虑和悲观无限放大。最容易打倒自己的,就是自己。在自我情绪调节或心理老师的指导下,学会稳定心态,将自己看成长跑运动员,稳定且自信地向目标奔去,才能笑到最后。

天下风云出我辈,一入江湖岁月催。愿你我都保持着赤子之心,猛志固常在。共勉!